第一章總則
一、編制規(guī)劃目的和依據
為適應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(fā)展需要,落實省礦產資源總體規(guī)劃要求,加強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、開發(fā)利用和保護的調控與管理,促進礦業(yè)持續(xù)、健康發(fā)展,根據省國土資源廳部署,編制《宣城市礦產資源總體規(guī)劃(2001—2010年)》。(以下簡稱《規(guī)劃》)
《規(guī)劃》編制的主要依據為《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》、《安徽省礦產資源管理辦法》、《安徽省礦產資源總體規(guī)劃》、《宣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(fā)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》等。
《規(guī)劃》執(zhí)行的技術標準為《安徽省市、縣級礦產資源規(guī)劃編制技術規(guī)程》和《安徽省縣級礦產資源規(guī)劃成果要求》等。
二、規(guī)劃指導思想
以鄧小平理論和“三個代表”重要思想為指導,貫徹中央關于人口資源環(huán)境的基本國策,堅持“在保護中開發(fā)、在開發(fā)中保護”的方針,以市場為導向、綜合效益為核心,充分利用區(qū)位、交通以及礦產資源優(yōu)勢,做大做強我市礦業(yè)。從市情、礦情實際出發(fā),優(yōu)先開發(fā)水泥用灰?guī)r和方解石;調控與優(yōu)化非金屬礦產品結構,提升傳統(tǒng)礦業(yè)產品擋次,開發(fā)新興材料礦業(yè)產品;加強金屬礦產的勘查和開發(fā)利用;有效調控礦權,轉變礦產資源管理方式,積極推進流通領域改革,大力開拓市場,使礦業(yè)成為我市龍頭產業(yè);強化礦山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保護和治理工作;提高綜合利用水平;實現(xiàn)經濟效益、資源效益、環(huán)境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(xié)調發(fā)展。
三、規(guī)劃適用范圍及期限
本《規(guī)劃》以2001年為基期,2001—2005年為規(guī)劃期,2006—2010年展望期,適用于宣城市行政區(qū)域范圍。
第二章區(qū)域經濟及礦產資源形勢
一、區(qū)域經濟發(fā)展狀況
(一)自然地理條件
我市地處皖南山區(qū)與沿江平原結合帶,南鄰黃山市,西連池州市,北交蕪湖市,和浙江、江蘇毗鄰,系皖東南門戶,具有優(yōu)越的區(qū)位優(yōu)勢。地跨東經117°58′-119°40′、北緯29°57′-31°19′,我市西南及東南部地勢較高,分屬皖南山區(qū)和天目山山系,中北部為丘陵和平原;河系發(fā)育,分屬長江水系和錢塘江水系。地屬中亞熱帶北緣氣候,四季分明,氣候溫和,雨量適中,年平均氣溫16.4℃,年降水量1354.8毫米,年日照時數1827.2小時。全市轄涇縣、郎溪縣、廣德縣、旌德縣、績溪縣5縣及寧國市、宣州區(qū)。市域面積12340平方公里,總人口275.1萬人。
我市交通便捷。皖贛和宣杭鐵路交匯于我市,318國道、205國道、蕪屯、宣寧公路和正在建設中的合杭高速公路,縱橫交錯,貫穿全境,縮短了我市與長三角發(fā)達地區(qū)的時空距離。
(二)社會經濟狀況
我市“九五”期間國民經濟取得了較快增長,GDP年均增長8.5%。2001年GDP為168.91億元,比上年增長5.4%,人均GDP為6144元,三次產業(yè)比例23.3:37.8:38.9,社會工業(yè)總產值181.68億元。城鎮(zhèn)居民可支配收入5584元,比上年增長8.4%;農民人均純收入2308元,比上年增長0.8%。2001年外貿進出口總額6189萬美元,比上年增長41%。其中,外貿出口總額4131萬美元,增長36.7%。
“十五”期間我市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%左右,2005年底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229.8億元,人均GDP達到8092元;財政收入年均增長8%左右;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5%;城鎮(zhèn)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00元,年均增長6%,農民人均純收入3000元,年均增長5%。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,綜合經濟實力有較大提高。
(三)礦業(yè)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
我市2001年采礦業(yè)產值12.0747億元,與其相關的礦產品加工業(yè)產值19.4822億元,合計礦業(yè)總產值31.5569億元,占我市社會工業(yè)總產值的17.37%,采礦業(yè)占礦業(yè)總產值的38.26%。我市已建成海螺集團寧國水泥廠、麻姑山銅鉬礦等骨干企業(yè),礦業(yè)在就業(yè)安置、財稅收入、興礦致富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,成為我市經濟發(fā)展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二、礦產資源勘查、開發(fā)利用狀況
(一)礦產資源概況
1、主要礦產概況
我市至2001年已發(fā)現(xiàn)各類礦產55種,其中能源礦產3種,金屬礦產16種,非金屬礦產35種,水氣礦產1種,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51種。全市查明礦區(qū)(礦產地)440處,其中大型礦床15處,中型42處,小型137處,小礦及零星資源246處。
(1)能源礦產。煤炭分布于宣州、廣德、涇縣和寧國四縣市,查明資源/儲量21537萬噸,已發(fā)現(xiàn)礦產地39處,其中中型礦床5處,其余均為小型以下礦床。石煤主要分布于廣德、寧國、績溪等地,查明資源/儲量296萬噸,潛在資源量3688萬噸,礦產地13處,均為小型以下礦床。地熱水1處,涌水量60.48立方米/日。
(2)金屬礦產。主要有銅、鉬、鎢、金。銅礦分布于宣州區(qū)和涇縣,主礦產地5處,其中小型礦床1處,零星資源4處;共伴生中型礦床、小礦和零星資源各1處,累計查明金屬資源/儲量19.66萬噸,潛在資源量3869噸。鉬小型礦產地1處;共伴生中型礦床和零星資源各1處,累計查明資源/儲量1.605萬噸。鎢礦產地4處,分布于績溪和寧國,其中中型礦床2處,小型礦床2處,累計查明WO3資源/儲量4.7933萬噸,位居全省第一。巖金礦產地6處;伴生礦產地1處;砂金礦產地1處;均為小型以下礦床,分布于涇縣、宣州、寧國和績溪,累計查明金屬資源/儲量5663.86千克。此外,還有銀、鐵、錳、鉛、鋅、銻、鈮、鉭、錫、鈹、稀土等礦產。
(3)非金屬礦產。非金屬礦產資源較豐富,主要有石灰?guī)r、方解石、普通螢石,其次為硫鐵礦、膨潤土、沸石、珍珠巖、脈石英、陶瓷土、花崗巖、建筑用砂和磚瓦用粘土等。
石灰?guī)r:包括水泥用灰?guī)r、化工用灰?guī)r和制灰用灰?guī)r,主要分布于廣德、宣州、寧國、涇縣和郎溪五縣市區(qū)。其中水泥用灰?guī)r礦產地55處,大型礦床4處,中型9處,其余為小型以下礦床,累計查明資源/儲量75345萬噸,潛在資源64.5億噸;化工用灰?guī)r礦產地4處,大、中型礦床各1處,小礦2處,累計查明資源/儲量2827.5萬噸,潛在資源量11億多噸;另外,制灰用灰?guī)r資源也很豐富。
方解石:主要分布于涇縣北貢—包合,其次是宣州貍橋和廣德下寺,礦區(qū)12處,其中大、中型礦床4處,小型以下礦床8處,累計查明資源/儲量1524.53萬噸,潛在資源量大于4億噸。
普通螢石:分布于寧國、旌德、廣德、郎溪和績溪五縣市,礦產地23處,大、中型礦床7處,其余為小型以下礦床,累計查明資源/儲量1055.7萬噸,潛在資源量500萬噸左右,儲量居全省第一。
硫鐵礦:主要分布于宣州區(qū)內,礦產地3處,其中中型礦床、小礦和零星資源各1處;共生中型礦床和零星資源各1處,累計資源/儲量1762萬噸。
膨潤土、沸石、珍珠巖:分布于宣州水東—寧國太平一帶,三礦種多為共生。膨潤土大型礦床1處,共生小型礦床1處,查明資源/儲量400.6萬噸;珍珠巖小型礦床1處,查明資源/儲量334萬噸;共生沸石礦產地1處,查明資源/儲量837.6萬噸。
脈石英:分布于績溪、旌德和涇縣,二氧化硅在98%以上,可作多種用途,局部還發(fā)現(xiàn)有壓電和熔煉水晶。礦產地13處,累計查明資源/儲量558萬噸,潛在資源量780萬噸。
陶瓷土:資源較豐富,主要分布于宣州、寧國和廣德三縣市,礦產地8處,其中大、中型礦床5處,小型以下礦產地3處,查明資源/儲量2153萬噸,潛在資源量1000多萬噸。
花崗巖:主要分布于廣德、郎溪、旌德、涇縣等四縣,包括飾面用花崗巖和建筑石料用花崗巖,礦產地25處,累計查明資源儲量6646萬立方米。
磚瓦用粘土:分布于宣州、郎溪、廣德和涇縣,礦產地66處,累計查明資源儲量3456萬噸。
此外還有硅灰石、白云巖、葉蠟石、含鉀巖石等礦產。
(4)水氣礦產。礦泉水產地3處,允許開采量332立方米/日。
2、主要特點
(1)礦產種類較多,水泥用灰?guī)r及配料、化工用灰?guī)r、方解石、普通螢石等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。
(2)珍珠巖、硅灰石、沸石、水晶、葉蠟石等資源儲量位居全省前列。鎢礦產資源儲量位居全省第一。
(3)潛力較大的礦產資源為普通螢石、花崗石、膨潤土、硫鐵礦、脈石英、石英巖、銅、巖金等。
(4)部分礦種分布相對較集中。石灰?guī)r集中分布于廣德、宣州、涇縣、寧國等縣市區(qū);方解石主要分布于涇縣;鎢、鉛鋅分布于績溪縣、寧國市。
(二)地質礦產調查評價與勘查程度
1、地質礦產調查評價
1:20萬宣城幅、廣德幅、旌德幅和臨安幅區(qū)域地質礦產調查以及1:20萬區(qū)域化探測量、水文地質調查、重力測量和航空磁測覆蓋全區(qū)。開展了1:5萬寧國墩、河瀝溪、旌德縣、績溪縣、島石塢、順溪、白牛橋、大里等圖幅的區(qū)域地質調查,部分圖幅進行了礦產地質調查。80年代以來,1:50萬安徽省地質災害調查、安徽省農業(yè)地質環(huán)境評價、安徽省國土資源遙感應用研究等覆蓋我市。90年代以來,開展了部分縣級地質災害調查。
2、礦產資源勘查程度
我市礦產55種,其中勘探9種,詳查15種,分別占16.4%和27.3%;礦區(qū)440處,其中勘探31處,占7%;詳查19處,占4.3%,余者為普查和簡測,占88.7%。其中以煤炭勘查程度最高,勘探和詳查礦區(qū)占79.5%;其次是水泥配料、膨潤土、沸石、珍珠巖和硫鐵礦等詳查以上礦區(qū)占60%以上;銅、鉬、水泥用灰?guī)r、普通螢石勘探、詳查礦區(qū)均在33%以下,其中普通螢石、水泥用灰?guī)r僅占10%左右;其他如鎢、方解石、化工用灰?guī)r、脈石英、葉蠟石、陶瓷土、花崗巖等礦產均系普查以下勘查程度。總體而言,我市礦產勘查程度不高,今后作為開發(fā)重點的一些礦產只有加強勘查才能滿足本次規(guī)劃開發(fā)需要。
(三)礦產資源開發(fā)利用現(xiàn)狀
截止2001年底,已利用礦產42種,其中能源礦產2種、非金屬礦產32種、金屬礦產7種,水氣礦產1種。礦山企業(yè)679家,其中生產礦山596家,大、中型礦山僅6家。2001年年產礦石量1569.29萬噸,從業(yè)人數26480人,總產值120746.79萬元,利潤總額5357.18萬元。
本市主要開發(fā)有能源礦產煤、石煤,非金屬礦產水泥用灰?guī)r、磚瓦用粘土、建筑用砂、建筑石料和普通螢石等,金屬礦產銅等;其次有方解石、硫鐵礦、石墨和化工用灰?guī)r等。2001年煤炭生產礦山89家,產量207.58萬噸,產值42064.22萬元,產量、產值分別占采礦業(yè)總數的13.2%和34.91%;水泥用灰?guī)r生產礦山45家,礦石產量408.18萬噸,產值54152.35萬元,產量、產值分別占采礦業(yè)總數的26.01%和44.85%;磚瓦用粘土生產礦山84家,年產量95.44萬立方米,產值6129.45萬元,產量、產值分別占采礦業(yè)總數10.34%和5.08%;建筑用砂、石生產礦山196家,產量398.88萬立方米,產值7539.68萬元,產量、產值分別占采礦業(yè)總數的59.19%和6.24%;銅礦生產礦山3家,礦石產量8萬噸,產值5215萬元,分別占0.5%和4.32%;普通螢石生產礦山27家,產量15.09萬噸,產值1143.8萬元,分別占0.96%和0.95%;方解石生產礦山47家,產量19.23萬噸,產值636.6萬元,分別占1.2%和0.53%;此外開發(fā)利用的還有硫鐵礦、石墨、化工用灰?guī)r、珍珠巖、沸石、葉蠟石、陶瓷土等,均為小型礦山,產量、產值均較低。
我市礦產資源開發(fā)利用水平不高。開采回采率平均為78%,其中水泥用灰?guī)r大于90%;銅、硫鐵礦在65~90%之間;方解石為85%;普通螢石為80%左右;煤礦開采回采率不足80%。采礦貧化率:銅和硫鐵礦為10~15%,普通螢石為5%左右。多數礦產以買原礦和初加工產品為主。水泥用灰?guī)r、磚瓦用粘土、陶瓷土和飾面板材用礦產,基本做到以加工成品出售;方解石、膨潤土、化工灰?guī)r、沸石和脈石英等礦產品,有少量初級粉體產品;硫鐵礦和金屬礦產多為選礦產品。
(四)礦山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現(xiàn)狀
我市礦山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破壞比較嚴重。造成礦山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破壞的主要問題有:植被破壞、水土流失、水源污染及自然景觀破壞。679家礦山占地面積達87.87平方公里,由于采掘、固體廢碴堆積和廢水的排放,造成其中11.2平方公里土地被破壞。全市礦山排出固體廢物600多萬噸,年排放廢水50多萬噸,其中煤礦破壞最為嚴重。其次是引起采場和矸山滑坡、崩塌、地面塌陷和瓦斯突出等地質災害。全市造成采空區(qū)和抽水巖溶塌陷多起,面積1600多平方米,瓦斯突出多起,嚴重威脅礦山生產安全。截止2001年底礦山復墾面積僅0.0222平方公里,占總破壞面積的0.2%左右。
(五)礦產資源管理現(xiàn)狀
礦產資源管理職能基本到位并逐步深化。礦政管理已從勘查、開采、閉坑和礦山環(huán)境全過程管理逐步深化,管理范圍從純資源管理向礦產品鏈管理延伸,礦產資源使用權由行政分配正向市場配置轉變,各項統(tǒng)計制度和監(jiān)督管理制度已建成并逐漸完善,礦業(yè)秩序實現(xiàn)了全面好轉并不斷得到鞏固。但管理力度有待加強,有關制度、機制有待完善,宏觀管理有待深入,礦山環(huán)境管理還剛剛起步,礦業(yè)權市場建設應加速推進。
(六)礦產勘查與開發(fā)利用存在主要問題
1、礦產調查評價和研究相對薄弱,勘查工作滯后。找礦規(guī)律研究程度低,特別是一些地表工作難度大,傳統(tǒng)找礦理論不被看好,有一定找礦前景的地區(qū),一直未能進行系統(tǒng)深入調查和研究,不能提供進一步找礦指導;急待引資開發(fā)的礦產無詳查以上礦產地供給,一些老礦山探、采失調,保有儲量殆盡,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礦業(yè)發(fā)展。
2、礦產資源開發(fā)利用方式粗放。礦山開采規(guī)模過小,數量多,多數礦山設備陳舊,生產技術落后,作坊式管理,開發(fā)水平低,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,經濟效益差,安全意識淡薄,生產安全投入不足。
3、礦山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日趨惡化。礦山布局不合理,廢物排放無序,礦山環(huán)境治理和土地復墾滯后。
4、礦產資源管理存在薄弱環(huán)節(jié)。礦業(yè)權市場配置機制的建設滯后;一礦多開、采富棄貧、采易棄難、采厚棄薄、優(yōu)質劣用;礦山“三率”即開采回采率、采礦貧化率、選礦回采率考核指標距規(guī)范化、科學化尚存在差距。
三、礦產資源供需形勢分析
(一)礦產資源需求分析及可供性分析
我市金屬礦產貧乏,可供性差;能源礦產煤質差,存在煤炭質量結構性短缺,非金屬礦產資源比較豐富,可供性好。
1、能源礦產。我市生產的原煤自給有余,優(yōu)質煤短缺。2001年生產原煤207.58萬噸,市內消費77.11萬噸,大部分銷往蘇、浙等鄰省,外購優(yōu)質煤75.76萬噸,預計2005年原煤需求量345萬噸,生產量200萬噸。2001年我市保有資源/儲量1.125億噸,保證程度較高。
石煤目前開發(fā)水平低,年產礦石量為4.24萬噸,預計2005年礦石產量將達到8萬噸。保有資源/儲量221.19萬噸,潛在資源量3000多萬噸,保證程度高,有一定開發(fā)利用前景。
2、金屬礦產。主要有銅、鉬、鎢、金和銀。開采規(guī)模和資源儲量規(guī)模均很小。
銅礦。2001年生產礦石量8萬噸,保有金屬儲量17.82萬噸,預計2005年礦石生產量將增加到15萬噸左右,具一定保證程度。
金礦。2001年年產巖金礦石量0.9萬噸,消耗金屬儲量約30千克,保有金屬資源/儲量4342千克,其中1750千克基礎儲量為伴生礦,其余為普查資源量,總體保有資源接替緊張。
鎢礦。2001年年產礦石量0.6萬噸,保有資源/儲量4.7萬噸,為控量開采礦種,保證程度均較高。鉬尚未利用,銀為伴生礦,隨主礦產開采而消耗。
3、非金屬礦。水泥用、化工用灰?guī)r及方解石是我市優(yōu)勢礦產。其中水泥用灰?guī)r2001年礦石產量408.18萬噸,按現(xiàn)水泥業(yè)發(fā)展趨勢,預計2005年產量達1000萬噸,保有資源/儲量6.53億噸,潛在資源量即使在臨近江、浙兩省的廣德、宣州、郎溪三縣也不低于10億噸,資源保證程度高,且接續(xù)資源實力雄厚;化工用灰?guī)r2001年年產礦石量8萬噸,預計2005年需礦石量約10萬噸,保有資源儲量2828萬噸,潛在資源量11億噸以上,化工灰?guī)r開發(fā)發(fā)展空間很大;方解石2001年產礦石量19.2萬噸,預計2005年礦石需求量50萬噸,保有礦石量1389萬噸,潛在資源量4億噸以上,保證程度高,重鈣產業(yè)發(fā)展空間大。
普通螢石、膨潤土、脈石英和硫鐵礦是我市重要礦產。其中螢石保有資源/儲量437.33萬噸,其中基礎儲量為34萬噸,潛在資源量500萬噸以上,預計2005年礦石需求量15萬噸,基礎儲量嚴重不足,但接替資源量較多,有一定的可供性;膨潤土開發(fā)程度低,2001年年產礦石量0.5萬噸,預計到2005年前有一個新的發(fā)展,產量可達8萬噸左右,保有資源儲量399.5萬噸,潛在資源量大于500萬噸,資源保證程度高,應大力開發(fā)利用;脈石英開發(fā)程度不高,2001年產量為0.62萬噸,保有資源量523萬噸,潛在資源量豐富,預計2005年年產量可達5—8萬噸,加大開發(fā)力度;硫鐵礦,2001年硫酸產量5.8628萬噸,需硫鐵礦礦石8萬噸左右,2001年礦石量僅3.8萬噸,缺口較大,預計2005年需礦石量35萬噸,保有礦石量1666萬噸,資源保證程度高,開采能力應擴大。
其他非金屬礦產。花崗巖、沸石、珍珠巖、陶瓷土、硅灰石、白云巖和含鉀巖石等礦產開發(fā)程度均較低,資源量大,有較大發(fā)展余地;建筑用砂和磚瓦用粘土屬大宗礦產,資源較豐富,可保證市場需求。礦泉水開發(fā)程度低,資源豐富,應加快發(fā)展。
(二)供需形勢綜合分析
從現(xiàn)在到2010年,隨著產業(yè)結構調整、人口增長、城市化進程和基礎建設加快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,必然要求不斷擴大礦產品的有效供給,促進對非金屬、金屬、能源類礦產品消費水平的總體增長。我市能源礦產南型煤、石煤資源較豐富,但屬于限制性開采礦種,優(yōu)質煤長期依賴外購的局面不會改變;金屬礦產保有資源儲量有限,新增資源儲量潛力較小,保證程度較低,僅能維持現(xiàn)有供需水平;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,保證程度高,應充分利用區(qū)位交通優(yōu)勢,加快發(fā)展。要重視當前非金屬礦產應用領域不斷拓寬,深加工及系列礦產品市場廣闊和蘇浙滬的非金屬加工業(yè)迅速發(fā)展,需求量高速增長,重點開發(fā)石灰?guī)r、方解石、膨潤土、石英、沸石、珍珠巖、硅灰石、高嶺土等礦產,提高產品檔次和科技含量。加強重點資源勘查和開發(fā),充分利用“兩種資源、兩個市場”,進一步擴大供需流通,提高礦產資源可持續(xù)供給能力。
一、編制規(guī)劃目的和依據
為適應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(fā)展需要,落實省礦產資源總體規(guī)劃要求,加強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、開發(fā)利用和保護的調控與管理,促進礦業(yè)持續(xù)、健康發(fā)展,根據省國土資源廳部署,編制《宣城市礦產資源總體規(guī)劃(2001—2010年)》。(以下簡稱《規(guī)劃》)
《規(guī)劃》編制的主要依據為《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》、《安徽省礦產資源管理辦法》、《安徽省礦產資源總體規(guī)劃》、《宣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(fā)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》等。
《規(guī)劃》執(zhí)行的技術標準為《安徽省市、縣級礦產資源規(guī)劃編制技術規(guī)程》和《安徽省縣級礦產資源規(guī)劃成果要求》等。
二、規(guī)劃指導思想
以鄧小平理論和“三個代表”重要思想為指導,貫徹中央關于人口資源環(huán)境的基本國策,堅持“在保護中開發(fā)、在開發(fā)中保護”的方針,以市場為導向、綜合效益為核心,充分利用區(qū)位、交通以及礦產資源優(yōu)勢,做大做強我市礦業(yè)。從市情、礦情實際出發(fā),優(yōu)先開發(fā)水泥用灰?guī)r和方解石;調控與優(yōu)化非金屬礦產品結構,提升傳統(tǒng)礦業(yè)產品擋次,開發(fā)新興材料礦業(yè)產品;加強金屬礦產的勘查和開發(fā)利用;有效調控礦權,轉變礦產資源管理方式,積極推進流通領域改革,大力開拓市場,使礦業(yè)成為我市龍頭產業(yè);強化礦山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保護和治理工作;提高綜合利用水平;實現(xiàn)經濟效益、資源效益、環(huán)境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(xié)調發(fā)展。
三、規(guī)劃適用范圍及期限
本《規(guī)劃》以2001年為基期,2001—2005年為規(guī)劃期,2006—2010年展望期,適用于宣城市行政區(qū)域范圍。
第二章區(qū)域經濟及礦產資源形勢
一、區(qū)域經濟發(fā)展狀況
(一)自然地理條件
我市地處皖南山區(qū)與沿江平原結合帶,南鄰黃山市,西連池州市,北交蕪湖市,和浙江、江蘇毗鄰,系皖東南門戶,具有優(yōu)越的區(qū)位優(yōu)勢。地跨東經117°58′-119°40′、北緯29°57′-31°19′,我市西南及東南部地勢較高,分屬皖南山區(qū)和天目山山系,中北部為丘陵和平原;河系發(fā)育,分屬長江水系和錢塘江水系。地屬中亞熱帶北緣氣候,四季分明,氣候溫和,雨量適中,年平均氣溫16.4℃,年降水量1354.8毫米,年日照時數1827.2小時。全市轄涇縣、郎溪縣、廣德縣、旌德縣、績溪縣5縣及寧國市、宣州區(qū)。市域面積12340平方公里,總人口275.1萬人。
我市交通便捷。皖贛和宣杭鐵路交匯于我市,318國道、205國道、蕪屯、宣寧公路和正在建設中的合杭高速公路,縱橫交錯,貫穿全境,縮短了我市與長三角發(fā)達地區(qū)的時空距離。
(二)社會經濟狀況
我市“九五”期間國民經濟取得了較快增長,GDP年均增長8.5%。2001年GDP為168.91億元,比上年增長5.4%,人均GDP為6144元,三次產業(yè)比例23.3:37.8:38.9,社會工業(yè)總產值181.68億元。城鎮(zhèn)居民可支配收入5584元,比上年增長8.4%;農民人均純收入2308元,比上年增長0.8%。2001年外貿進出口總額6189萬美元,比上年增長41%。其中,外貿出口總額4131萬美元,增長36.7%。
“十五”期間我市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%左右,2005年底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229.8億元,人均GDP達到8092元;財政收入年均增長8%左右;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5%;城鎮(zhèn)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00元,年均增長6%,農民人均純收入3000元,年均增長5%。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,綜合經濟實力有較大提高。
(三)礦業(yè)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
我市2001年采礦業(yè)產值12.0747億元,與其相關的礦產品加工業(yè)產值19.4822億元,合計礦業(yè)總產值31.5569億元,占我市社會工業(yè)總產值的17.37%,采礦業(yè)占礦業(yè)總產值的38.26%。我市已建成海螺集團寧國水泥廠、麻姑山銅鉬礦等骨干企業(yè),礦業(yè)在就業(yè)安置、財稅收入、興礦致富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,成為我市經濟發(fā)展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二、礦產資源勘查、開發(fā)利用狀況
(一)礦產資源概況
1、主要礦產概況
我市至2001年已發(fā)現(xiàn)各類礦產55種,其中能源礦產3種,金屬礦產16種,非金屬礦產35種,水氣礦產1種,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51種。全市查明礦區(qū)(礦產地)440處,其中大型礦床15處,中型42處,小型137處,小礦及零星資源246處。
(1)能源礦產。煤炭分布于宣州、廣德、涇縣和寧國四縣市,查明資源/儲量21537萬噸,已發(fā)現(xiàn)礦產地39處,其中中型礦床5處,其余均為小型以下礦床。石煤主要分布于廣德、寧國、績溪等地,查明資源/儲量296萬噸,潛在資源量3688萬噸,礦產地13處,均為小型以下礦床。地熱水1處,涌水量60.48立方米/日。
(2)金屬礦產。主要有銅、鉬、鎢、金。銅礦分布于宣州區(qū)和涇縣,主礦產地5處,其中小型礦床1處,零星資源4處;共伴生中型礦床、小礦和零星資源各1處,累計查明金屬資源/儲量19.66萬噸,潛在資源量3869噸。鉬小型礦產地1處;共伴生中型礦床和零星資源各1處,累計查明資源/儲量1.605萬噸。鎢礦產地4處,分布于績溪和寧國,其中中型礦床2處,小型礦床2處,累計查明WO3資源/儲量4.7933萬噸,位居全省第一。巖金礦產地6處;伴生礦產地1處;砂金礦產地1處;均為小型以下礦床,分布于涇縣、宣州、寧國和績溪,累計查明金屬資源/儲量5663.86千克。此外,還有銀、鐵、錳、鉛、鋅、銻、鈮、鉭、錫、鈹、稀土等礦產。
(3)非金屬礦產。非金屬礦產資源較豐富,主要有石灰?guī)r、方解石、普通螢石,其次為硫鐵礦、膨潤土、沸石、珍珠巖、脈石英、陶瓷土、花崗巖、建筑用砂和磚瓦用粘土等。
石灰?guī)r:包括水泥用灰?guī)r、化工用灰?guī)r和制灰用灰?guī)r,主要分布于廣德、宣州、寧國、涇縣和郎溪五縣市區(qū)。其中水泥用灰?guī)r礦產地55處,大型礦床4處,中型9處,其余為小型以下礦床,累計查明資源/儲量75345萬噸,潛在資源64.5億噸;化工用灰?guī)r礦產地4處,大、中型礦床各1處,小礦2處,累計查明資源/儲量2827.5萬噸,潛在資源量11億多噸;另外,制灰用灰?guī)r資源也很豐富。
方解石:主要分布于涇縣北貢—包合,其次是宣州貍橋和廣德下寺,礦區(qū)12處,其中大、中型礦床4處,小型以下礦床8處,累計查明資源/儲量1524.53萬噸,潛在資源量大于4億噸。
普通螢石:分布于寧國、旌德、廣德、郎溪和績溪五縣市,礦產地23處,大、中型礦床7處,其余為小型以下礦床,累計查明資源/儲量1055.7萬噸,潛在資源量500萬噸左右,儲量居全省第一。
硫鐵礦:主要分布于宣州區(qū)內,礦產地3處,其中中型礦床、小礦和零星資源各1處;共生中型礦床和零星資源各1處,累計資源/儲量1762萬噸。
膨潤土、沸石、珍珠巖:分布于宣州水東—寧國太平一帶,三礦種多為共生。膨潤土大型礦床1處,共生小型礦床1處,查明資源/儲量400.6萬噸;珍珠巖小型礦床1處,查明資源/儲量334萬噸;共生沸石礦產地1處,查明資源/儲量837.6萬噸。
脈石英:分布于績溪、旌德和涇縣,二氧化硅在98%以上,可作多種用途,局部還發(fā)現(xiàn)有壓電和熔煉水晶。礦產地13處,累計查明資源/儲量558萬噸,潛在資源量780萬噸。
陶瓷土:資源較豐富,主要分布于宣州、寧國和廣德三縣市,礦產地8處,其中大、中型礦床5處,小型以下礦產地3處,查明資源/儲量2153萬噸,潛在資源量1000多萬噸。
花崗巖:主要分布于廣德、郎溪、旌德、涇縣等四縣,包括飾面用花崗巖和建筑石料用花崗巖,礦產地25處,累計查明資源儲量6646萬立方米。
磚瓦用粘土:分布于宣州、郎溪、廣德和涇縣,礦產地66處,累計查明資源儲量3456萬噸。
此外還有硅灰石、白云巖、葉蠟石、含鉀巖石等礦產。
(4)水氣礦產。礦泉水產地3處,允許開采量332立方米/日。
2、主要特點
(1)礦產種類較多,水泥用灰?guī)r及配料、化工用灰?guī)r、方解石、普通螢石等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。
(2)珍珠巖、硅灰石、沸石、水晶、葉蠟石等資源儲量位居全省前列。鎢礦產資源儲量位居全省第一。
(3)潛力較大的礦產資源為普通螢石、花崗石、膨潤土、硫鐵礦、脈石英、石英巖、銅、巖金等。
(4)部分礦種分布相對較集中。石灰?guī)r集中分布于廣德、宣州、涇縣、寧國等縣市區(qū);方解石主要分布于涇縣;鎢、鉛鋅分布于績溪縣、寧國市。
(二)地質礦產調查評價與勘查程度
1、地質礦產調查評價
1:20萬宣城幅、廣德幅、旌德幅和臨安幅區(qū)域地質礦產調查以及1:20萬區(qū)域化探測量、水文地質調查、重力測量和航空磁測覆蓋全區(qū)。開展了1:5萬寧國墩、河瀝溪、旌德縣、績溪縣、島石塢、順溪、白牛橋、大里等圖幅的區(qū)域地質調查,部分圖幅進行了礦產地質調查。80年代以來,1:50萬安徽省地質災害調查、安徽省農業(yè)地質環(huán)境評價、安徽省國土資源遙感應用研究等覆蓋我市。90年代以來,開展了部分縣級地質災害調查。
2、礦產資源勘查程度
我市礦產55種,其中勘探9種,詳查15種,分別占16.4%和27.3%;礦區(qū)440處,其中勘探31處,占7%;詳查19處,占4.3%,余者為普查和簡測,占88.7%。其中以煤炭勘查程度最高,勘探和詳查礦區(qū)占79.5%;其次是水泥配料、膨潤土、沸石、珍珠巖和硫鐵礦等詳查以上礦區(qū)占60%以上;銅、鉬、水泥用灰?guī)r、普通螢石勘探、詳查礦區(qū)均在33%以下,其中普通螢石、水泥用灰?guī)r僅占10%左右;其他如鎢、方解石、化工用灰?guī)r、脈石英、葉蠟石、陶瓷土、花崗巖等礦產均系普查以下勘查程度。總體而言,我市礦產勘查程度不高,今后作為開發(fā)重點的一些礦產只有加強勘查才能滿足本次規(guī)劃開發(fā)需要。
(三)礦產資源開發(fā)利用現(xiàn)狀
截止2001年底,已利用礦產42種,其中能源礦產2種、非金屬礦產32種、金屬礦產7種,水氣礦產1種。礦山企業(yè)679家,其中生產礦山596家,大、中型礦山僅6家。2001年年產礦石量1569.29萬噸,從業(yè)人數26480人,總產值120746.79萬元,利潤總額5357.18萬元。
本市主要開發(fā)有能源礦產煤、石煤,非金屬礦產水泥用灰?guī)r、磚瓦用粘土、建筑用砂、建筑石料和普通螢石等,金屬礦產銅等;其次有方解石、硫鐵礦、石墨和化工用灰?guī)r等。2001年煤炭生產礦山89家,產量207.58萬噸,產值42064.22萬元,產量、產值分別占采礦業(yè)總數的13.2%和34.91%;水泥用灰?guī)r生產礦山45家,礦石產量408.18萬噸,產值54152.35萬元,產量、產值分別占采礦業(yè)總數的26.01%和44.85%;磚瓦用粘土生產礦山84家,年產量95.44萬立方米,產值6129.45萬元,產量、產值分別占采礦業(yè)總數10.34%和5.08%;建筑用砂、石生產礦山196家,產量398.88萬立方米,產值7539.68萬元,產量、產值分別占采礦業(yè)總數的59.19%和6.24%;銅礦生產礦山3家,礦石產量8萬噸,產值5215萬元,分別占0.5%和4.32%;普通螢石生產礦山27家,產量15.09萬噸,產值1143.8萬元,分別占0.96%和0.95%;方解石生產礦山47家,產量19.23萬噸,產值636.6萬元,分別占1.2%和0.53%;此外開發(fā)利用的還有硫鐵礦、石墨、化工用灰?guī)r、珍珠巖、沸石、葉蠟石、陶瓷土等,均為小型礦山,產量、產值均較低。
我市礦產資源開發(fā)利用水平不高。開采回采率平均為78%,其中水泥用灰?guī)r大于90%;銅、硫鐵礦在65~90%之間;方解石為85%;普通螢石為80%左右;煤礦開采回采率不足80%。采礦貧化率:銅和硫鐵礦為10~15%,普通螢石為5%左右。多數礦產以買原礦和初加工產品為主。水泥用灰?guī)r、磚瓦用粘土、陶瓷土和飾面板材用礦產,基本做到以加工成品出售;方解石、膨潤土、化工灰?guī)r、沸石和脈石英等礦產品,有少量初級粉體產品;硫鐵礦和金屬礦產多為選礦產品。
(四)礦山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現(xiàn)狀
我市礦山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破壞比較嚴重。造成礦山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破壞的主要問題有:植被破壞、水土流失、水源污染及自然景觀破壞。679家礦山占地面積達87.87平方公里,由于采掘、固體廢碴堆積和廢水的排放,造成其中11.2平方公里土地被破壞。全市礦山排出固體廢物600多萬噸,年排放廢水50多萬噸,其中煤礦破壞最為嚴重。其次是引起采場和矸山滑坡、崩塌、地面塌陷和瓦斯突出等地質災害。全市造成采空區(qū)和抽水巖溶塌陷多起,面積1600多平方米,瓦斯突出多起,嚴重威脅礦山生產安全。截止2001年底礦山復墾面積僅0.0222平方公里,占總破壞面積的0.2%左右。
(五)礦產資源管理現(xiàn)狀
礦產資源管理職能基本到位并逐步深化。礦政管理已從勘查、開采、閉坑和礦山環(huán)境全過程管理逐步深化,管理范圍從純資源管理向礦產品鏈管理延伸,礦產資源使用權由行政分配正向市場配置轉變,各項統(tǒng)計制度和監(jiān)督管理制度已建成并逐漸完善,礦業(yè)秩序實現(xiàn)了全面好轉并不斷得到鞏固。但管理力度有待加強,有關制度、機制有待完善,宏觀管理有待深入,礦山環(huán)境管理還剛剛起步,礦業(yè)權市場建設應加速推進。
(六)礦產勘查與開發(fā)利用存在主要問題
1、礦產調查評價和研究相對薄弱,勘查工作滯后。找礦規(guī)律研究程度低,特別是一些地表工作難度大,傳統(tǒng)找礦理論不被看好,有一定找礦前景的地區(qū),一直未能進行系統(tǒng)深入調查和研究,不能提供進一步找礦指導;急待引資開發(fā)的礦產無詳查以上礦產地供給,一些老礦山探、采失調,保有儲量殆盡,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礦業(yè)發(fā)展。
2、礦產資源開發(fā)利用方式粗放。礦山開采規(guī)模過小,數量多,多數礦山設備陳舊,生產技術落后,作坊式管理,開發(fā)水平低,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,經濟效益差,安全意識淡薄,生產安全投入不足。
3、礦山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日趨惡化。礦山布局不合理,廢物排放無序,礦山環(huán)境治理和土地復墾滯后。
4、礦產資源管理存在薄弱環(huán)節(jié)。礦業(yè)權市場配置機制的建設滯后;一礦多開、采富棄貧、采易棄難、采厚棄薄、優(yōu)質劣用;礦山“三率”即開采回采率、采礦貧化率、選礦回采率考核指標距規(guī)范化、科學化尚存在差距。
三、礦產資源供需形勢分析
(一)礦產資源需求分析及可供性分析
我市金屬礦產貧乏,可供性差;能源礦產煤質差,存在煤炭質量結構性短缺,非金屬礦產資源比較豐富,可供性好。
1、能源礦產。我市生產的原煤自給有余,優(yōu)質煤短缺。2001年生產原煤207.58萬噸,市內消費77.11萬噸,大部分銷往蘇、浙等鄰省,外購優(yōu)質煤75.76萬噸,預計2005年原煤需求量345萬噸,生產量200萬噸。2001年我市保有資源/儲量1.125億噸,保證程度較高。
石煤目前開發(fā)水平低,年產礦石量為4.24萬噸,預計2005年礦石產量將達到8萬噸。保有資源/儲量221.19萬噸,潛在資源量3000多萬噸,保證程度高,有一定開發(fā)利用前景。
2、金屬礦產。主要有銅、鉬、鎢、金和銀。開采規(guī)模和資源儲量規(guī)模均很小。
銅礦。2001年生產礦石量8萬噸,保有金屬儲量17.82萬噸,預計2005年礦石生產量將增加到15萬噸左右,具一定保證程度。
金礦。2001年年產巖金礦石量0.9萬噸,消耗金屬儲量約30千克,保有金屬資源/儲量4342千克,其中1750千克基礎儲量為伴生礦,其余為普查資源量,總體保有資源接替緊張。
鎢礦。2001年年產礦石量0.6萬噸,保有資源/儲量4.7萬噸,為控量開采礦種,保證程度均較高。鉬尚未利用,銀為伴生礦,隨主礦產開采而消耗。
3、非金屬礦。水泥用、化工用灰?guī)r及方解石是我市優(yōu)勢礦產。其中水泥用灰?guī)r2001年礦石產量408.18萬噸,按現(xiàn)水泥業(yè)發(fā)展趨勢,預計2005年產量達1000萬噸,保有資源/儲量6.53億噸,潛在資源量即使在臨近江、浙兩省的廣德、宣州、郎溪三縣也不低于10億噸,資源保證程度高,且接續(xù)資源實力雄厚;化工用灰?guī)r2001年年產礦石量8萬噸,預計2005年需礦石量約10萬噸,保有資源儲量2828萬噸,潛在資源量11億噸以上,化工灰?guī)r開發(fā)發(fā)展空間很大;方解石2001年產礦石量19.2萬噸,預計2005年礦石需求量50萬噸,保有礦石量1389萬噸,潛在資源量4億噸以上,保證程度高,重鈣產業(yè)發(fā)展空間大。
普通螢石、膨潤土、脈石英和硫鐵礦是我市重要礦產。其中螢石保有資源/儲量437.33萬噸,其中基礎儲量為34萬噸,潛在資源量500萬噸以上,預計2005年礦石需求量15萬噸,基礎儲量嚴重不足,但接替資源量較多,有一定的可供性;膨潤土開發(fā)程度低,2001年年產礦石量0.5萬噸,預計到2005年前有一個新的發(fā)展,產量可達8萬噸左右,保有資源儲量399.5萬噸,潛在資源量大于500萬噸,資源保證程度高,應大力開發(fā)利用;脈石英開發(fā)程度不高,2001年產量為0.62萬噸,保有資源量523萬噸,潛在資源量豐富,預計2005年年產量可達5—8萬噸,加大開發(fā)力度;硫鐵礦,2001年硫酸產量5.8628萬噸,需硫鐵礦礦石8萬噸左右,2001年礦石量僅3.8萬噸,缺口較大,預計2005年需礦石量35萬噸,保有礦石量1666萬噸,資源保證程度高,開采能力應擴大。
其他非金屬礦產。花崗巖、沸石、珍珠巖、陶瓷土、硅灰石、白云巖和含鉀巖石等礦產開發(fā)程度均較低,資源量大,有較大發(fā)展余地;建筑用砂和磚瓦用粘土屬大宗礦產,資源較豐富,可保證市場需求。礦泉水開發(fā)程度低,資源豐富,應加快發(fā)展。
(二)供需形勢綜合分析
從現(xiàn)在到2010年,隨著產業(yè)結構調整、人口增長、城市化進程和基礎建設加快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,必然要求不斷擴大礦產品的有效供給,促進對非金屬、金屬、能源類礦產品消費水平的總體增長。我市能源礦產南型煤、石煤資源較豐富,但屬于限制性開采礦種,優(yōu)質煤長期依賴外購的局面不會改變;金屬礦產保有資源儲量有限,新增資源儲量潛力較小,保證程度較低,僅能維持現(xiàn)有供需水平;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,保證程度高,應充分利用區(qū)位交通優(yōu)勢,加快發(fā)展。要重視當前非金屬礦產應用領域不斷拓寬,深加工及系列礦產品市場廣闊和蘇浙滬的非金屬加工業(yè)迅速發(fā)展,需求量高速增長,重點開發(fā)石灰?guī)r、方解石、膨潤土、石英、沸石、珍珠巖、硅灰石、高嶺土等礦產,提高產品檔次和科技含量。加強重點資源勘查和開發(fā),充分利用“兩種資源、兩個市場”,進一步擴大供需流通,提高礦產資源可持續(xù)供給能力。